项目名称:国际哲学博士项目
学位代码:010100
项目持续时间:博士研究生学制为4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7年。
学费:每年3万元人民币(35岁以下的申请者可以申请奖学金来支付学费。)
培养目标:
该项目针对非中国籍(中国国籍包括台湾、香港和澳门),在英语国家或德语国家取得硕士学位的学生,年龄不超过40周岁。该项目旨在培养具有跨文化背景、德国哲学学术专长和比较文化研究能力的博士研究生。工作语言为英语或德语(部分公共课程的授课语言为英语或中文)。学生应能阅读英文、德文以及中文文献,并能用英文及中文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申请要求:
具有国内认可机构授予的硕士学位或相应学历的证明材料;
申请人必须接受本科和研究生教育,并取得良好成绩;
申请人必须具备英语语言能力(不适用于英语母语者),具有相关证明文件如托福或雅思成绩单(托福不低于80/120,雅思不低于6/9)。
申请材料:
1. 硕士学位证书。申请人须持有国际认可机构颁发的相当于中国硕士学位的证书。
2. 成绩单。申请人必须提交一份成绩单,证明在每个教育阶段的学习成绩。如果成绩单上没有注明授予学位,申请人必须提交相关文件以支持其申请。必须提交成绩单原件,此外,还需提交一份由学校或政府翻译成英文的成绩单复印件(如果原件是英语,则无需翻译)。成绩单须加盖大学公章。
3.英语语言能力证明文件。申请人可以选择托福或雅思。该考试必须在最近两年内参加。
4. 个人陈述。请按照个人陈述模板填写,书写文字按照专业项目授课语言进行书写(中文授课专业用中文书写,英文授课专业用英文书写)。在个人陈述中,申请人可以陈述自己的研究兴趣、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以及选择同济大学的理由。同时,申请人应陈述其个人背景,包括研究经历、研究领域、所获荣誉和国际交流经历。
5. 推荐信。申请人必须提交至少两封由教授或同等职称的人员撰写的推荐信。推荐人应说明其对申请人的评价,包括申请人在研究领域的知识水平、开展拟研究计划的能力以及申请人与研究有关的性格特征。
*同济大学可能要求申请人提交额外的证明文件。申请费用不退还。
学术要求:
学分
不少于18学分,包括4学分公共课程,4学分学位课程,2学分非学位课程以及8学分必修课(包括1学分论文选题,1学分研究生学术行为规范,2学分同济高等讲堂,3学分中期考核,论文阶段成果学术报告会议1学分)。
B.论文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学位论文。学位论文原则上应用中文撰写,但留学生可用英语或用事先经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和研究生院批准的其他语种撰写学位论文,且必须在学位论文中附加详细中文摘要。
论文选题:博士研究生的论文选题由各学科组根据学校要求的时间集中组织。在论文的研究过程中,若论文课题有重大变动,应重新召开选题报告会。论文选题按学科组进行排序,论文选题第一次不通过者,需在6个月后申请重新进行选题报告会。
中期考核:博士研究生的中期综合考核由学科集中组织。考试成绩按学院分等级录入管理信息系统,成绩为优的比例≤40%,成绩为良的比例≤40%,成绩为合格或不通过的比例不低于20%。中期综合考核第一次不通过者,必须在后续年度申请再次考核。
预答辩:预答辩于博士学制的第七学期开展工作。以一级学科点为基本单位集中组织论文预答辩工作,并在一级学科内实行打分排序,评定为通过答辩、修改并再次答辩两种情况,第二次答辩须在三个月内完成。如第二次仍未获得通过,则不允许其进入论文查重及毕业答辩环节,予以退学处理,或作硕士分流处理(针对硕博连读的学生)。预答辩通过后方可进行学位论文盲审。
盲审:按照学校和学院相关规定执行。
口头答辩:博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评阅、答辩组织、答辩审批、答辩过程,以及提前答辩和延期答辩的规定请参见《同济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规定》。
学术成果:
总则
(1)为激励我院博士研究生的学术研究,根据学校相关要求,特制订本标准。
(2)坚持学术自由和学科特殊性原则,对成果的考量和计算兼顾质与量两个方面,尽可能避免完全量化的科研管理方法。
(3)博士在读期间至少应在CSSCI类期刊及扩展版期刊、学校认可的A/B类期刊或在以下替代刊物(见2)上发表两篇文章。
2. 成果折算办法
(1)CSSCI期刊及扩展版论文、名报理论版专栏文章。
(2)文学创作类期刊文章(学院规定的22种期刊)。
(3)收入公开出版的国际会议学术论文集和海外公开出版的学术论文集论文。
(4)著作(含文学作品)每5万字折合一篇CSSCI期刊论文。
(5)教材、编著、译著、古籍校注每10万字折合一篇CSSCI期刊论文。
(6)美术和设计类参加国内外重要展览或获重要奖项的作品,可视等级酌情折合CSSCI期刊论文。
(7)国外外文期刊论文等同于CSSCI期刊论文。
(8)博士学位论文如同时由论文外审专家、答辩委员会评定为“优秀”,可不再设论文发表要求。
3. 其他未尽事宜,参照《同济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标准及学位申请者发表学术成果的规定》执行。
主要课程:
当代哲学、艺术现象学、比较文化导论、欧陆现代哲学、中国古代经典选读、美学经典选读
学位:
完成上述学术要求后,授予哲学博士学位。
联系方式:
人文学院
沈家佳(shenjiajia@tongji.edu.cn)
电话:0086-21-65981282(提供中文或英文咨询)
云通楼
赤峰路50号
邮编:200092
咨询请致电办事处:
在线提交申请后,请将申请材料(电子版)发送至shenjiajia@tongji.edu.cn
留学生办公室
邮箱:iso-zhaosheng@tongji.edu.cn
地址:上海市四平路1239号衷和楼705
邮编:200092 电话:021-65983611